有茶有器 首页 行业资讯 茶事百科 查看内容

灵魂有香气已经不算什么了

2019-1-7 00:08| 发布者: getengyanjing| 查看: 2618| 评论: 0

摘要: 周一至周五更新原创文章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关注 茶业复兴12月29日,2018年的尾巴刚好赶上了昆明寒潮到来的第一天,卓玛新书《觉香:会思考的气味》于昆明品院展开新书发布会。茶文化作者周重林曾评价本书的作者卓玛, ...

12月29日,2018年的尾巴刚好赶上了昆明寒潮到来的第一天,卓玛新书《觉香:会思考的气味》于昆明品院展开新书发布会。


茶文化作者周重林曾评价本书的作者卓玛,是香学界的天下行走,赖烟云供养之功,连灵魂都有香气。在2013年《茶业复兴》初创之时,卓玛老师就开始在平台上发布关于香道的文章,为我们展现了“香”在东方世界的独特气质,也与茶业复兴接下不解之缘。不止一个人与我们聊过,说觉得卓玛老师很神秘,今天,卓玛老师带来了她的新书,也带我们走进香的世界,走进卓玛的世界。

 

在至和香修行香十二式中,发布会缓缓拉开帷幕。

 


香,不仅芳香养鼻、颐养身心,还可祛秽疗疾、养神养生。闻香讲究静观不语,需随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。



 行香不是表演是仪轨,香者按仪轨规矩于炉中事香成品。行香不是仪轨,是习惯。行香,是至和香修香者入门必修功课,通过行香锻炼自己身心合一,去除杂念,归于寂静。静,是香者修为,无静心不能品香,无静心不能制香。静是香者习惯,由静生定,由定得慧,寂静之处,万物自得。

 


至和香修行香十二式,通过简单的动作重复做,在安住中行香,在行香中安住,一念一动,念念分明的练习培养香者礼敬静,善和寂的修养境界。

 


接下来是尺八演奏,尺八是中国吴地传统乐器,后传入日本,尺八音色苍凉辽阔,又能表现空灵、恬静的意境。不由让人想起王维的诗句。


  • 单车欲问边,属国过居延。

  • 征蓬出汉塞,归雁入胡天。

  • 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。

  • 萧关逢候骑,都护在燕然。


  • 尺八曲目:绿野仙踪 演奏诚月老师


之后是古琴演奏,余音悠远的古琴声,让大家沉迷。


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《诗经》

《诗经·周南·关雎》:"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";

《诗经·小雅·鹿鸣》:"我有嘉宾,鼓瑟鼓琴";

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"妻子好合,如鼓瑟琴"


古琴曲目:平沙落雁 演奏贺红刚老师

 

陈朦:谢谢各位老师给我们带来这么美轮美奂的表演,下面让我们有请欢迎本书的作者:至和香修创始人卓玛老师、人文茶道王发热如迎新老师、品院女主人曾莉老师和茶业复兴出品人周重林老师。

 

在沙龙开始前,我们准备了一个小小的剪花球仪式,大家一人拿一枝枝条,代表美好生活的茶道、茶文化、香、花,也希望《觉香》发行大卖。

 


无论是香,还是茶,都是一脉相通的,都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对于生活的美学,我们在不断地探寻与追求,开始也许总是孤独的,但走着走着,就会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,现在请几位老师来聊聊他们的生活美学。

 


卓玛:首先要感谢各位朋友来宾在这样气温骤降的下午冒雨赶来参加,我非常感动,非常温暖。关于生活美学,我认为这是生活的一部分,生活中需要获得幸福感,幸福感就来源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。


看见的,闻到的,听到的美,正是这些美在岁月中滋养着我们的心灵,给予我们幸福。生活中的幸福是非常简单的,就像看到一朵花我们就会很知足,幸福就来源于这样小小的美好,而正是这些小小的美好构成了我们的生活,生活的点滴又构成了我们的人生。人类有很多有趣的东西,喝茶、品香、读书,不同形式的美构成了我们的生活。

 


王迎新:生活美学,例如香或者茶,对于中国人而言,我认为是渗透在生活中的日常。就像今天在品院,坐在昆明这样木结构的房子里,就会回想起春节时候铺在地上山上青松的味道,或者是一朵野山茶花带来的气息。


香气其实是中国人的日常,是传承的日常,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里把这样的美提取出来,像珠子一般穿起来,就能够形成滋养自己,滋养周围人的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。

 


曾莉:我是临时改了机票赶回来的,终于盼星星盼月亮把这本书盼出来了。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的那一小部分,比如茶、香、花,不同于每天的吃穿住行,往往是生活中一些看起来不太重要的事,不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事物。但正因为这样一些不同的色彩,其实能给生活带来非常不一样的变化。


中国的传统美学,我们一直希望让更多年轻人喜欢,也是品院一直在追寻的东西。我很骄傲来品院的往往都是年轻人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传播和环境,让年轻人能感悟身边的细节,让他们能发现生活中的美,也让他们知道要把这样的东西传递下去。


这就是我理解的生活美学,是在不那么重要的事中非常有多姿多彩的部分。

 


周重林:卓玛这本书的出版非常有意义,我当初写推荐的时候我用了八个关键字:第一个是烟云供养,身处山水景物之间以养生;这是中国传统最重要的概念,董其昌谈艺术概念也提到这一点。


我们看到花,听到古琴、尺八需要懂得欣赏并回应。形成烟云供养的中心是书,有了书房才逐渐有了琴棋书画的雅生活。在十年前的昆明,这样的情景是不可想象的,因为过去在昆明没有这样的中坚文化力量。这种中坚文化力量形成非常重要,需要有人建设,需要有人坚持。艺术判断靠的就是这四个字。


第二个词是天下行走。我们四个人都是云南人,但常年在全国各地做宣讲。真正有力量的东西是抽象、难以传承的,这就需要我们充当翻译者,把雅生活以更容易被理解的方式传递给更多人,这就是行走天下。



今年是西南联大八十周年,其中汪曾祺谈到西南联大的伟大是泡茶馆泡出来的。过去我们认为知识的传递不需要会面,但现在随着各类空间的崛起,我们发现知识是需要会面的,只有见面才更有温度。审美不是天生的,需要有人言传身教,耳提面命,审美的能力才能培养出来。只有面对面,才知道香的味道是这样,尺八的声音是这样。


天下行走任务很艰巨,尤其在云南。如何把一朵花从山上剪下插进花瓶,如何把自然的味道浓缩到香里,如何把美以不同形式呈现,都是艰难的历程。


我们四个人现在都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人,在江南为主导的文化氛围中,在云南能有这样的集大成者,我认为这是很好的开始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陈朦:今天为什么要聊美,聊生活美学?因为通过这本书,我们能一窥卓玛老师对美的追求,美就贯穿着整本书。下面请卓玛老师聊聊这本新书以及创作过程。

 

卓玛:香很抽象,虽然香有烟,但香是香,烟是烟,对很多人而言,看不见,不可停留。早期我在带课的时候就在思考一个问题:怎么样让抽象的变化万千的香具有可视性,让它具象一些让现代人更多去知道古老的文化。香在中国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,在云南可以追溯到古滇国。


香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,但很多人并不了解香,包括云南人。全国500种香料里,云南拥有300种,是香料重地,在世界香料地图上也有一席之地。从汉代开始,边疆香料融入内地,丰富了香文化。但是现在说到云南,大家很难想到香,我觉得特别可惜。扩大到上下五千年的香文化,我们更是一无所知。


一说到香我们想到的烧香拜佛。其实香可以大致分为五个类别,宗教祭祀用香、生活香、食用香、文人香、养身香,事实上中华大地上是有一个非常饱满的用香系统的。

 


生活香,比如小时候点的蚊香。显现了很多生活的细节和乐趣。其次是食用香,有泡酒的、用作点心的和做菜做饭的。

 

其中最特别的是文人香,文人香在宋明时期达到鼎盛。我们看黄太史的著名书法作品《四小香》,就能从它的组方和对香的品评,即香跋看到这款香透析出来的人文层面的丰富性。文人香是通过香料来写景抒情状物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。但因为文化断代,很多人不知道香可以品到美,品到精神,甚至品到思想。这是最无用之用的一类香,但从精神层面颐养了我们这个民族,承载了儒释道三家精神。


养生香我们知道的也很少,艾灸只能算其中之一。芳香养疗从汉代开始就已经形成了体系,而且在中医里也很成熟。少数民族也在使用香疗代替治疗。

 


香可以说渗透到了民俗、文化、艺术、宗教、哲学各个层面,它既有广度又有深度,但我们对它知之甚少。如果有一种方法能让更多人走进香,喜欢香就好了。于是我开始布席,用香席这个外在的空间美去呈现香,吸引大家走进来。这里,美成了一扇门,一扇窗。


例如今天闻到的香叫薇蔓,大家都可以闻到淡淡的花香和浓郁的甜香,这就构成了今天整个空间氛围。薇蔓表达的是春天的时候蔷薇花朵朵盛开,繁花似锦的场景搭配今天粉色的芍药花,给人以温暖和快乐的感觉。薇蔓这款香在配组方的时候就需要香师,就像画家画画,需要去解构,用什么样的香料表达阳光、花朵,再用什么样的香料引发愉悦的情绪,这样就形成了一款香的构图。


这些年我一直以文人香为主线,从组方,制香,香气表成,结合器具,空间甚至其他艺术形式,如我们可以把香气和画和琴曲一起欣赏。让香的美更加立体地呈现。



再从文人香带出其他四类香,让人感受到中国香文化如此博大精深。这些年我一直从香意美学层面上下功夫。香意的不仅指席要美,香气本身就要造景、造意境。要在香气中有香师的见地和主张观点,使之成为一种艺术作品去表现。


我很荣幸在当代第一个探索这个领域,这些年推广下来发现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很能理解抽象的香,从美,从生活,从诗情画意去了解香,展开香文化的大画卷。我希望更多人能够认识到中国香文化的精彩部分,于是就有了汇成文字的想法。

 

这本书分两部分,上部分由散文和随性的诗组成,主要是我和学生体验到的生活片段,跟着节气,或是一朵花,一座山去感受,意在把香的意境呈现给大家。



下部讲到了很多理论上的东西,比如和香,大家单纯地侧重于单种香料的把玩,如沉香、檀香。单一香料很精彩,不可缺少,但这不是中国香文化的呈现,只是一部分,只是赏。当谈到用,谈到道,必须是和香,它是香文化的全部。和香从上古时期一直发展,和香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,由多种香料经过组方合起来后运用。我们强调和,和是什么?是应和时间、身体、时、境、因缘等变化而用。是科学地用香,传统地用香。顺应大自然规律而用香。在这其中,就有了组方、技法的千变万化。



所以在理论部分,我主要就和香这个角度,让更多人认识到什么样的香是传统的中国香。回到本源,又运用到当下的生活中去。中国人不是玩物丧志的民族,我们每一样东西里都有其精神。儒释道三家对我们茶花香文化影响很多,我们在传承的就是这些。


在每一样具象的技法里去继承和体验,并让它深入到生活中去。这一部分我们从理论层面也在探索自己民族的精神,我们要继承什么?怎么继承?从香怎么继承?也谈了很多香的,这条道通往哪里,怎么去。


上下部分就集合成了这一本小册子,因为是第一次写书,其实是战战兢兢,肯定会有很多欠缺的地方,期待大家给我更多的建议,再继续改进。

 


周重林:我入行九年才写了第一本书,卓玛可以这么快就出书,已经超过了很多前辈。

 

陈朦:有人评价卓玛老师的香是飘渺又真实,虚清和禅寂。一开始沟通这本书时,出版社很担心写香会虚掉,但看到书稿后他们很震惊,说这本书很实在,有很多干货。


 


王迎新:近几年我们几个都很忙,常常在昆明见不到,在其他地方往往能相见。但大家一直在关注彼此。我和卓玛第一次相遇也是下雨天,我们不仅一起品香,还一起做香。煮着茶,听着雨,闻着香,那样的画面感至今印象深刻。从那时起卓玛就一直在香的这条路上践行着。我们都是践行者,一直在走,在走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心得总结出来分享,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事。


一个人的精力有限,如果面太广,深度会不够。我们应该像一棵树一样,上面枝繁叶茂,下面根越扎越深。刚刚重林也说到,云南总是宣传少数民族文化,旅游大省,但云南有丰厚的审美文化和美意识,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,能把我们的理念传达出去。我们往不同方向走,但我们的目的和终点是一样的。

 


曾莉:我和卓玛老师认识有六七年了,虽然不常见面但一直关注彼此。这本书跟我想但很不一样,很多人以为香文化的书图片更多,但这本书是满满的干货,梳理了完整的体系,下了很大的功夫。就像迎新老师讲的,我们都是践行者,在不同道路上独行。一步步走下来很不容易,特别在云南前些年文化气息并不浓厚的时候。但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深入下去,才能有所收获。


书和单篇文章的概念不一样,要完成一本著作,需要完整梳理自己的体系,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。虽然只是小小一本书,但背后其实有很多努力存在。大家都在努力,也在鞭策自己,我自己也要加油,争取尽快出书。


中国文化的确有断层,但我们不应该片面地去判断正确与不正确,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感受,用自己的理解去感受自己的画面。品卓玛的香就像品卓玛的人,你可以通过她营造的氛围去感受不一样的画面,希望大家读一读这本书,从中看到自己的画面。

 


周重林:人会有很多轨道,但终究会在一处相见。我和王老师一开始没想到两个人最后会在茶行业相遇。与卓玛,曾莉差不多一起创业,迎新要早一些。迎新选茶,曾莉选花,卓玛选香,我选书。5年里,我们各自突围,形成中坚力量。我们要去影响身边三公里以内的人,作为一个学者,要向周边的人多学习。


我做了很多沙龙,有没有很认真地去感受新的东西。就像我第一次看到卓玛的香,就觉得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姑娘,她做任何事情都很认真。我很喜欢举一个例子,就是电影《无问西东》里泰戈尔在清华演讲时,台下虽然有几百人,但他不知道自己会影响谁。但台下有一个人受到了影响,他就把这种精神代代相传,这是一个火种的故事。过去佛陀讲佛法,有个人路过就得到了真佛法。我们谈了很多社群,但真正发挥影响力的是社区。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需要中坚力量的原因。


我们还要常常邀约老朋友,认真地讨论严肃的问题,而且要具备这样的能力。去年,我邀请迎新,杨凯谈云南茶书写,今天谈云南生活家天下行走。每年像是检验一样,到了年末就要总结。不要忘记那位冬日为你添衣的人。



大家近几年一直在找治学的传统,其实就是道场,每一个人都有讲经说道的地方。魏晋有竹林七贤;唐代没有思想家,因为他们相信只要读书就能获得知识;到了宋代,又大兴书院。回到书院传统需要花很大的代价,而这就是为了维系大家见面的空间。为了维系这些,我们需要用创业等世俗的东西。思想需要通过商品得以传播。

 

文、图|茶业复兴

嘉宾发言根据现场录音整理,最终解释权归嘉宾所有

收藏 分享 邀请

相关阅读

最新评论

返回顶部